
從編導的“他”視角,變成觀眾自己的“我”視角

「十三邀給予觀眾的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

許知遠認為,羅振宇是一個賣膠囊的人,他把知識放在膠囊裡面,“速效救心丸”然後閱聽者一起吃下去,然後不知不覺得我們就買單了,完全下意識。他認為「邏輯思維」更像是一個「現代的guru」,過去巫師的一個變種。然後整個訪談像是要去敲門砸店,又像是期待著見心靈導師的心態,其實跟你我在準備去一個訪談或是要洽談一個艱難的合作案時的心態是很吻合的,因此你突然跟許知遠站在一起,用他的視野去看這件事。突然發現,對呀,我們也很想理解,這感覺好像是準備要登門拜師,又彷彿是要去闖關解任務一般,完全抓住了閱聽者得視野。
從與年輕人得對談看見新媒體內容產制的方向
(影片說明:奇葩說片段。如果你沒看過,那先來看看現在大家口中話題來源熱門節目)
當年輕人反問許知遠「奇葩說」你看過了嗎?許知遠雖然聽的很起勁但也無奈地搖搖頭,年輕人不氣餒的繼續推薦,認為許知遠應該要去看看這個節目,在此同時許知遠回饋給年輕人的是一個「夜鶯之歌」古典樂。假裝毫不在意地按下播放鍵,在播放的期間,你可以看得出....因為拖拍節奏的旋律完全無法跟上滑世代的速度感,那股坐立難安的情緒讓你完全可以感同身受,有如當你滑到一支這樣慢節奏音樂與影片,試想你會像許知遠這樣停下來好好欣賞還是就這樣迫不及待、毫不思索的滑過去,那反過來說呢?如果你是新體產製內容者,你會選擇怎樣得內容去滿足收視戶?又或者你還是應該要跟著自己的步伐去呈現給妳的閱聽者?

從這角度,你突然可以感受到,許知遠與羅振宇他們在同一世代上,不同平台中,做同樣一件事情,但一個滿足了自己與小眾,精緻而渾厚的內容,讓你看完後滿足了心靈。而羅振宇懂得自媒體的語言,站在與大家平行得角度,說一件事因此容易產生更大的共鳴與迴響。就如同,一個在充滿高級音響的視聽間獨享著音樂的震撼如果你認同你就會加入那裡,一個在廣場上開著音樂並做著傳教式的聲音導讀,擁抱廣場上每一個人的讚聲與認同。許知遠是傳媒,羅振宇是自媒那又如何?誰的方向是對的?其實都是對的。賣的東西不同,但一樣是看重用戶體驗,這就是供需匹配。
從傳統媒體走向自媒體
只有一個原因就是整體市場觀注價值在個人身上而非組織

在這時代,認知是人之間的唯一壁壘,原來有大量的壁壘,血統、出身、城市、學歷、官職、社會地位等這些壁壘,但這個時代,越來越只剩下一個壁壘就是認知,所以「邏輯思維」就做一件事情,就是把成本用足,讓大家的知識視野急速擴張。當許知遠問羅振宇為何是邏輯思維呢?羅振宇居然沈默了10秒後說『走狗屎運吧!』為何會這樣說呢?羅振宇認為,進入「中央電視台」是一個走狗屎運的開始,但從他的敘述你也可以發現,這也是他發現自己該轉型得開始,在中央電視台製作「對話」節目的期間,他認為,就像是重新上了一次大學一般,那三年,不斷地與人對談,就像不斷的將大家的武功秘笈攤在桌上,不忌諱得高談闊論,在這期間,你也充實的補充了自己個門派的武功。也許因為在那段期間,人生的自覺性出來了,知道要在這樣的裡面放掉一些不該糾結的細節,而專注在不斷得吸收知識與學習,這或許也是羅振宇後來離開央視後更為茁壯的原因之一。
在新媒體時代創業者的三個原則:不犯懶、不犯渾、不犯倔
(不犯懶)首先要勤快,遇到出口的機率肯定會比其他人多。
(不犯倔)就是遇到什麼東西如果錯了,勇於否定自己,打一次臉就成長一次。
(不犯渾)就千萬別做一個理想主義的假設,不要做一個理想主義者,必須做一個現實主義者,要做一個鼠目寸光的人。現實不代表你就沒有情懷,所謂得情懷就是要對得起買自己產品的人,就是最大的情懷。
新媒體時代沒有終點,沒有終極,只有更高。

十三邀40分鐘精華影片,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