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文章分享 (6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我能給於你生命,但不能替你生活。

我能教你許多東西,但不能強迫你學習。

我能指導你如何做人,但不能為你所有的行為負責。

mamisam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判斷孩子的耐性指數

1.做事不能有始有終。

2.任性。

3.經常容易哭。

4.情緒易激動,很難預測他們會幹什麼。

mamisam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感謝羅傑先生,在我心情煩亂的時候
給了我一個網址~

那是王菲所念的心經
聽完之後  心裡很平靜
分享給大家~

mamisam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PD:是指胎兒頭骨橫徑!
AC:是指胎兒腹圍的長度!
CRL:是指胎兒頭頂到臀部的距離!
FL:是指胎兒大腿骨的長度!
HC:是指胎兒的頭圍!

mamisam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
    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佛告無盡意菩薩。
    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
    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mamisam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其實再看以下這篇文章的時候,心理的感觸滿多的,因為自己媽媽也是這樣的方式教導我的!

可怕的是,近期在一些小吃攤吃飯的時候,無意間聽到大家的對話,不是在比較小孩的功課、就是在比較小孩的才藝、學校的名次....

其實,在台灣這樣的教育,這樣教育觀念的父母成群應該會不覺得奇怪!只是回想自己小時候,學葉針的是最重要的嗎?
自己開始慢慢的去摸索答案,學業是真的重要,但是教育方式以及學習的空間、身心成長也是很重要!
一直很害怕台灣教育的我,總是每天默默的祈禱以及拼命的賺錢,只為了希望可以擺脫『台灣教育』!!我希望我的孩子學習的過程是快樂的,而且每天都學習他想學習的!而不是我想給他學習的!

而我自己害怕的是,因為我認為自己是一個沒有規律的人,所以我感覺我也是永遠在破壞規律的人,因此,我會很配合保母所跟我提得建議,例如文章中提到,睡眠的時間,其實我也是一個「pm people」所以對於彤彤的睡覺時間,總是沒有太多的要求,不過,在聽說保母他們家裏總是晚上八點半就會準備就寢!這點跟六日的彤彤睡覺時間總是拖到12點!因此在這一周,我們開始做了改進,晚上九點半,我們就回臥室,說故事、聽音樂準備睡覺,當然彤也適應了!

所以我才發現,如果小孩子有了壓力,一定是家長給了不適當的愛、以及自以為是的愛!希望自己多多警惕!



=============================================


別當直升機父母
作者:李雪莉 2007.03.28/ 天下雜誌第368期
你經常沒事往學校跑,幫孩子看頭顧尾,你總是為孩子安排各式各樣「對他好」的補習、活動,深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點……?其實,你正是台灣六百萬「直升機父母」的一員。

現場1:許昌街徐薇補習班。
徐薇永遠忘不了那個鉛灰色的夜晚,教了二十年國高中補習班英文、看過形形色色的父母,前些時間卻遇上無法招架的劇情。
那晚,九點半下課聲響起,學生們湧上發問;排在人龍第一位的北一女學生,連珠砲式的,一問二十分鐘,後排學生騷動顯出不耐;徐薇委婉說道,「妳先讓其他同學發問,待會兒再來好不好?」她揪了眉轉身離去。徐薇不以為意。

幾十分鐘後,徐薇的手機響起,電話那頭,一位中年男性劈頭興師問罪:「妳為什麼不回答我女兒的問題?她一回來就躲起來哭,說後面那位明倫高中學生的問題,會比她的重要嗎?」

甜美的笑容轉為愁苦,徐薇傻了眼,不情願道了歉。

現場2:台北市內湖某明星學校。
游泳池畔,五年四班的三十名學生下了游泳課,準備換裝;泳池畔幾位志工媽媽原本是來協助現場整理與秩序維護,但其中一位志工媽媽看到女兒出來,大步趨前,拿起吹風機吹起女兒的長髮,「別著涼了,」媽媽壓低了音量說話。

新趨勢:過度介入、過度焦慮的「直升機父母」
這是一群台灣新生的「直升機父母」(helicopter parents),是歷史上不曾出現的一批「過度介入」與「過度焦慮」的父母。他們像極了直升機,在孩子上空盤旋,無時無刻守望孩子的一舉一動。

以目前五到十四歲的三百萬孩童為基礎,再加上學齡前與就讀高中的一百多萬學生,這群父母約有六百萬(平均每對生兩胎或一‧五胎)。

這六百萬的父母,大多數在一九六一到一九七六年階段出生、解嚴前後接受大學或義務教育,被威權教育訓練為學歷至上的競爭動物,上最好的學校、爭取頂尖的工作。

他們看到社會的轉變,試圖以不同於父母輩對自己的權威教養,創造出較民主或自由的「教養觀」(parenting)。

但,在教養上,這群父母遭遇上了史無前例的兩大挑戰。

新教養:對「完美小孩」的期待
挑戰一,少子化伴隨的焦慮。在直升機父母的上一輩,多半有四到五個孩子分散父母注意力;但直升機父母的世代卻最多只有兩個小孩。最新的數據是,一位婦女生不到一.一二個。因此,家族的關注點全集中在少數孩子身上。
挑戰二,第一代教改實驗下的父母。直升機父母的孩子是未成年的學子或學童,是第一代教改的對象;做為教改實驗父母,他們被迫與教改亂象共處,也在全球化無情競爭、就業市場不確定的環境下,教養下一代。

台灣教改十年了,創造了六百萬名直升機父母。他們把教養當極限運動(extreme sport)。

從零歲開始的焦慮
這個極限運動從孩子一出生就啟動。

星期三早晨,台北市的健寶園(美國的Gymboree)裡擠滿了一到兩歲的小朋友等著排隊進教室上課。孩子玩的遊戲很簡單,吹泡泡、溜滑梯、唱歌跳舞,希望透過吹泡泡增加手眼協調、爬坡鑽洞訓練肌肉與平衡發展。

四十五分鐘的課程、費用七百元,但不少父母趨之若鶩;一旁陪玩的父親拉開嗓門唱歌,好像是自己在上課,「我們的孩子要比別的孩子玩更多,」他說道。不少名人像陳孝萱、任賢齊等藝人也常親自送小baby來上課。

這天,三十二歲的蘇筱甯開著車,帶著四歲女兒與一歲兒子,從桃園縣經國路北上。早在女兒八個月大,她便上網蒐尋小baby可上的課程,「不想讓她看電視成長。」

但桃園的教育資源顯然無法滿足她。到現在,蘇筱甯一星期上台北三趟,除了健寶園,她還送女兒到唭哩岸游泳、上雲門律動課程。

她每天一定幫兩個小孩寫成長部落格,「十個媽媽有八個都在做網頁,很多是邊上班邊做。」她甚至為女兒設計精美的名片、每年帶孩子進攝影棚拍照,很用心思照料。

以專案管理的方式,從出生開始啟動孩子的各項學習,父母兢業提供各種刺激點,填滿孩子的人生。為了滿足父母的需求,市場上出現各種成人學習的「幼兒版」。

以往遊學最多從高中生開始,但補習班與私立小學寒暑假推出各式「遊學團」,一所知名私校甚至辦了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科學遊學團;還有從嬰兒開始的皮紋性向分析,透過嬰兒的指紋判斷是藝術型或領導型人物的諮商……。

說穿了,父母就怕輸在起跑點。

陽明大學教授洪蘭曾目睹一位母親這麼帶她的孩子:這位母親從書上得知,要開展孩子的肢體,必須每一天讓孩子接觸硬軟方圓或各種觸感的材質;職業婦女的這位母親為了「有效」運用時間,她拿了個碼錶,每二十分鐘為單位,孩子玩完積木,母親就捉起孩子玩沙坑,學習像按表操兵。

讓孩子適性發展、給孩子多元的碰撞點,是天下父母心。只是一旦把學習當做軍備競賽,就成為過度介入的直升機父母。

不安與比較
位在台灣大學旁的一所小學,不久前由家長舉辦了一場聯絡學童情感的班級音樂會;孩子開心的表演才藝,但活動一結束,媽媽們就圍著方才彈奏蕭邦別離曲孩子的父母,問道:「妳家兒子彈得真棒,從幾歲開始學的?怎麼練的?哪位老師教的?能不能介紹一下?」

琴音流洩召喚的不只是欣賞,更伴隨父母濃厚的不安與比較。少子化使父母對孩子的未來有「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賭注。

台北市教師會理事長柯文賢解釋,以前一家如果有四個小孩,每個孩子分到的注意力只有四分之一。現在如果是獨生子女,就得承受父母外加兩對爺爺奶奶的關注,那是好幾倍的期待與壓力。

直升機父母的出現,其實顯現現代父母內心對「完美小孩」(perfect child)的期待。

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研究員湯茂竹博士,憶起他當爸爸的那刻起,就夢想兒子能成為布袋戲裡的「史艷文」:長得又高又好、功課第一、會玩會念書、心地善良,人人都愛戴。湯茂竹的兒子已經國一,他花了長時間自我探索,如今能笑看過往的謬想。

家長的迫不及待反映了心中深層的焦慮。

台塑生技董事長、近來大力提倡孩子讀經的楊定一表示,「我們似乎認為,只要小時贏過身旁的人,就能在日後成為更有生產力、更成功的人,並以成人的觀點,將就業市場的競爭、職場生涯需一帆風順的那一套,拿來設計、評估孩子的課程。」

知識超挖,生活能力缺乏
直升機父母口說不愛升學主義,但他們卻相信「愛=讓孩子成功」。而成功的定義是上好的公立大學、長春藤名校、有極強的人脈、過很好的生活。

雖然沒有父母會否認行行出狀元的價值,但他們還是無法避免用各種量化指標,判斷孩子的成敗。

以父母最在乎的英語為例,補教業者估計,台灣每年報名各類英檢的小學生有四到五萬人。補習班的廣告也都打著「一年內要學會幾千個單字」。

英語老師徐薇認為,真正的英語實力是孩子能輕鬆瀏覽英文網頁或閱讀書籍、與外國人互動。但台灣父母有「檢定熱」,拿到分數、證書才能安心。家長不由自主追求成績、數字、級數。

對未來世界的恐懼、對台灣教改的沒信心,強化父母必須花更多時間做有競爭力學習的信念。

不久前,徐薇趁著過年,為國中生加開初一到初五、早上七點半到九點的寒假英文特訓班;沒想到名額爆滿,還有父母問她為什麼不上到深夜十一點?

「這是一個知識超挖的年代,」全國家長聯盟秘書長陳松根點出這代父母教養的盲點。

陳松根說,教改十年,大學入學率達九成以上,研究所更超過兩千五百所,孩子升學壓力不減反增;「我們還以製造業的方式教育孩子,我們有沒有問過,一個到高中的孩子,到底要給他什麼?」

父母在十年教改過程中,為孩子設下「升學與學習的高標」,但卻也帶來更多無法逆轉的後遺症。

四月一日,由前教育部長曾志朗、陽明大學教授洪蘭為首的家長,將帶領數十個全國家長團體,發起三萬人簽署「愛你一輩子」的承諾書,就是發現教改十年,父母還陷在「升學主義」的泥淖。

他們已經看到「知識超挖」對下一代、對台灣競爭力的影響。

例如,在知識上,台灣孩子學習的內容能應用在未來的,不到三○%;而每天超過十六小時單調的學習,根本無法出現創造的文化。這要使台灣的產業如何升級?

孩子的身心健康卻被忽略
此外,下一代的身心健康,也被過度焦慮的直升機父母忽略。

私立愛德幼稚園午餐時間,三到六歲的小朋友安靜坐著吃飯,今天的主食是飯、青菜以及豬肉塊,有小朋友看到這些食物直說不喜歡。

「孩子吃太精緻的食物,甚至吃水果一定要果汁機打過,」汪慧玲認為,這都造成孩子咀嚼不足、牙床長得不好。(註:這也是兒童牙齒矯正比例升高的原因之一)

最新一期《康健》雜誌針對國小四到六年級學童進行身心健康調查,結果發現有四成六的學童沒有正常排便的習慣,其中有五成三以上的學童十點後才就寢。孩童明顯缺乏良好的生活習慣。

但當問及家長晚睡的定義時,家長認為十一點到十二點後才叫晚睡。父母健康觀念的薄弱,已徹底影響孩子為未來的人生儲備體力。

二○○六年七月一日,瑞士籍人類學家大衛.史格納(David Signer),以〈台灣的愛與寂寞〉(Love and Loneliness in Taiwan)為題,於荷蘭報紙《Trouw》發表他停留台灣兩星期的感受,文中談及台灣人的教育觀,直指核心。史格納寫著:

世界好像沒有一個地方的孩子,睡眠像台灣孩子那麼少。不少台灣人把自己稱為「pm people」(夜行人)。大部份資訊科技產業的人在晚間工作,因為這剛好是歐美客戶的白天時間。

「pm people」的孩子和他們一起熬到午夜,一起吃東西、看電視、玩電玩。但是和大人們相反地,孩子又必須在早上七點起床……。
一位外國人類學者竟透徹剖析台灣父母對孩子生活教育的忽略。

進校園輔導學生十餘年的光寶文教基金會的認輔志工團召集人吳銀玉觀察,這代父母和上世代最大的差異是:雙薪、工時過長。

怕他不再愛我
家庭情況較好的,則是全職媽媽陪伴,父親角色經常缺席。

白天,雙薪父母把孩子交給學校與補習班,晚上八點或十點,各自拖著疲累的身體回到家;忙碌父母內心的愧疚,使他們對小孩生活習慣的建立,先行繳械。

在學習上,父母花錢請補習機構代替父母監督;但生活上,忙碌的父母為表達愛,又變身成為不敢要求、沒有原則的「好朋友」。

父母的忙碌造成「教養的空窗」。

一位職業婦女母親原本規定孩子每天玩電腦時間不超過一小時。但實施不到幾天,就因就讀小學高年級的兒子鬧情緒不說話,她決定投降。「怕拿走孩子的電腦,他便不再愛我,」她的語氣聽來沮喪。

新校園:國民教育失能、親子關係緊張
直升機父母帶來的影響,不僅發生在家庭,也影響到校園。

民國八十三年開放師資多元,修滿大學教育學程二十六個專業學分就可進國中教學、四十學分就可教小學。在教育界二十八年的校長蔡秀媛感慨,師資培育多元化後,國中小教師專業不足,地位一落千丈。師資結構改變教學現場,而直升機父母的增加也帶來校園的質變。

一九九四年的四一○教改後,權力下放,家長積極進入校園;兩千年初期,台灣各縣市陸續明文規定家長會參與校園行政的權利。

都會區家長對學校的參與尤深。不少明星學區的家長具備「三高」(高學歷、高收入、高位階)條件,家長學經歷優於老師是普遍現象。

一位校長無奈說,「許多高學歷父母好像認為,只要曾當過學生、念到博士,就懂教育。」

家長力量有多大,看校園「愛爸愛媽」(愛心爸爸與愛心媽媽)志工團就知道。

以往的校園只有老師與學生,現在,校園裡不但有家長會的辦公室、從早到晚還可看見愛媽們在學校各角落幫忙。
以敦化國小為例,愛媽有三百多位,比老師人數還多;家長們為了確保孩子的安全,還出錢聘請七位保全,上課時在校內巡守。

目前許多國中小,每班多有家長代表、家長召集人,就像另一個正式組織,協助班級、學校運作。從班遊、校遊、學校制服設計、營養午餐的監理,都由愛爸愛媽協助。

師權低落,親權高張
原本老師、行政、家長三種力量是要在教育專業、行政專業、家長愛的力量陪伴下,協助孩子健全的成長。但現在三方卻互不信任,不乏家長過度介入,凌駕學校事務。

位在中科院、中研院、台灣大學附近的國中小校長、老師,都經常抱怨這些三高的「家長很難伺候」。家長介入老師的考題、教學方式,成為老師的上級指導。

去年底,零體罰規定納入教育基本法,三讀通過。台北市教師會理事長柯文賢認為,家長力量興起,動輒挑戰老師權威,不少老師為了避免麻煩,如今只教不管。

這些都促成教師的退休潮。民國九十年,公立國中小退休教師不到七千人。退休人數在九十三年達高峰,超過九千人。五年下來,已有四六七九三名國中小學教師退休。

師權的低落、親權的升高,使教育體系兩股最大的力量互不信任。

台北市民族國中校長姚榮華經常遇到父母說,「升旗是多餘的,不要去晒太陽,在教室溫書多好」;也有家長要求,校外教學時學生不得穿制服,否則要打憲法官司。

內外在競爭與不確定的環境,造就了直升機父母,而直升機父母又回過頭對教育體制加壓。這樣的惡性循環,四十六歲的台灣杜邦總裁陳榮二感受最深。

陳榮二相信行行出狀元,每個孩子都有他的秉賦;但他的小兒子在升上國一那年,曾有長達四個多月的時間,無法進教室,只要一被拖進教室就口吐白沫,臉色發白;陳榮二的妻子還因過度自責,從五十公斤瘦到三十五公斤,家庭曾陷入危機。他尋訪中西名醫,都查不出原因。他猜測可能當時兒子是不適應國中的升學壓力。

雖然小兒子在四個月抗爭後,終於回歸常軌,但他幾乎快失去兒子與妻子的痛苦,讓他見識台灣教育制度,如何創造出焦慮的親子。

「當台灣的父母和孩子真是太苦了,」這位管理七百多人的總裁談起往事,還心有餘悸。

新價值:找到屬於孩子自己的成功
直升機父母就像啟動教育食物鏈的改變,父母的觀念改變了老師的態度,老師態度影響孩子的動機。

國民教育的功能萎縮了,而家庭親子關係也變得緊張了。
研究發現,過度焦慮的直升機父母,也容易養出焦躁的小孩。

美國孩童發展研究中心指出,直升機父母經常會因孩子的成功或失敗,而有過度的憂傷、哭泣,有較多負面的想法、較少的愉悅與生活滿意度。

因為直升機父母不經意會愈飛愈快速、愈管愈多,深怕一減速,就摧毀自己與孩子的人生。
這是一場價值之戰。直升機父母被困在一種愛的陷阱裡。誤以為愛孩子,就要為孩子掃除一切人生的障礙、幫孩子成功;其實,愛的價值是在幫助孩子找到重要價值。

「我們的痛苦源自沒有真正接受自己的孩子,」陳榮二認為。一旦堅信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其價值,父母就能學會接受與放下。全國家長聯盟裡,所有的家長寫下他們共同的反省:

當孩子誕生時候,我們就曾承諾要愛他一輩子,但,我們真的這樣做了嗎?

教改十年,台灣創造了一大群「直升機父母」,在這個關鍵時刻,該是父母與社會回頭自我檢驗的時刻。

mamisam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魚缸法則
  養在魚缸中的熱帶金魚,三寸來長,不管養多長時間,始終不見金魚生長。然而將這種金魚放到水池中,兩個月的時間,原本三寸的金魚可以長到一尺。

  對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樣,孩子的成長需要自由的空間。而父母的保護就像魚缸一樣,孩子在父母的魚缸中永遠難以長成大魚。要想孩子健康強壯的成長,一定要給孩子自由活動的空間,而不讓他們拘泥于一個小小的父母提供的“魚缸”。隨著社會進步,知識的日益增加,父母應該克制自己的想法和衝動,給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
  2、狼性法則
  狼是世界上好奇心最強的動物,他們不會講任何事物當成理所當然,而傾向於親身研究和體驗,大自然的神迷,新奇永遠令狼驚異。狼總是會有對周圍的環境的興趣,因而它們能不斷在環境中發現食物,瞭解危險,從而有力的生存下來。
  因此要培養孩子超強的學習能力,一定要培養孩子對於世界的好奇心,讓他仔細觀察生活,用興趣來作爲他學習的老師。這樣的孩子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做個明亮之星,不斷對工作有新創見和新靈感。
  3、南風效應
  北風與南風打賭,看誰的力量更強大,他們決定比誰能把行人的大衣脫掉。北風無論怎樣猛烈,行人只是將衣服越裹越緊;而南風只是輕輕拂動,人們就熱得敞開大衣。
  南風效應告訴人們寬容是一種強於懲戒的力量。教育孩子同樣如此,那些一味批評自己孩子的父母,最終會發現孩子越來越聽不進他們的話。每個孩子都是可能犯錯誤,父母要容忍孩子的缺點,客觀,理智,科學地處理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體諒孩子的同時,從自身入手做好自己的修養工作,這樣才能夠更加好地教育孩子。
  4、羅森塔爾效應
  希臘神話中,塞浦路斯國王皮格馬利文是一個技藝超群的雕塑家。有一天他完成了一個少女的雕像,雕像如此完美以致國王 本人也深深地愛上了這個雕像。國王的愛情感動了愛神阿弗狄羅芯,愛神給雕像注入了生命。皮格馬利文的幻想成爲現實,從此遂有了塞浦路斯人。
  

羅森塔爾是美國心理學家,1966年他做了一項關於學生對成績期望的試驗。他在一個班上進行測驗結束後將一份“最有前途者”名單交給了校長。校長將這份名單交給了這個班的班主任。8個月後,羅森塔爾和助手再次來到這個班上時,名單上的學生成績度大幅度提高。
  
同學成績提高的秘訣很簡單,因爲老師更多的關注了他們。
  

每個孩子都可能成爲非凡天才,但這種可能的實現,取決於父母和老師能不能像對待天才那樣的去愛戴,期望,珍惜這些孩子。孩子的成長方向取決於父母和老師的期望,簡單的說,你期望孩子成爲一個什麽樣的人,孩子就可能成爲一個什麽樣的人。

mamisam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些人稱3歲兒爲一種“完成期”,也有人稱之爲“所有的出發點”,其實兩種說法都包含著3歲兒的形態。
和1、2歲兒相較之下,3歲兒不管在哪一方面都已經開始成長。尤其是和混亂及粗暴的2歲兒互作比較的話,3歲兒可說是編制的完成期。同時,3歲兒也立足于人類文化性的出發點,他們透過文化認知,將所有最原始的本性隱藏起來;因此,3歲兒的成長可視爲一個階段分水嶺。對好動的2歲兒感到疲憊不堪的父母,可以從小孩到3歲後體會到安詳的感受了。
儘管3歲兒思考能力幼稚,但卻有靈敏而豐富的感情;在生活習慣上有著明顯的成長,而運動機能也已減少危險性。至於排泄方面,也不再那麽需要大人幫忙了。

在社會方面,3歲兒已有顯著的成長,交友的層面擴大,而遊戲的種類也更加活潑;另外,對他人的感情動向及表情也很敏感,當心情好的時候就會和別人保持和諧及友愛的關係。

不過3歲兒在夜晚時間比較難應付,假如這個時候由白天上班的父親來陪伴,情況可能好一些。

不感覺累時,3歲兒會活蹦亂跳地參與團體遊戲或獨自享受遊戲的樂趣,各種具有創造性的活動他都想試試看。在會話能力方面有進步,聽話及說話的態度也都非常認真,對指導及規則都樂於遵從,這時大人應多給予指導。而且,爲了博取小孩的信賴、尊敬和喜歡,大人要扮演著適當保護者的角色。

依照一般情形而言,3歲小孩有接受集體活動指導的必要,並且注意家庭以外的教育是否能爲小孩所接受。當然,小孩成長過程中,除了接受父母提供的各種新課題以外,大人有時也應該聽聽孩子的意見作爲參考。

1、敏感的情緒

感情中有一種最早萌芽的原始感情,我們稱之爲“情緒”,而幼兒的感情幾乎爲情緒所左右。嬰兒的情緒最初只有快樂和不快樂兩種,其後如樹分枝般地,2歲以後就有愛、得意、喜悅、憤怒、恐懼、厭惡等各種感情。

2歲兒的情緒大多是衝動性的,容易興奮、感情起伏大;和2歲兒相較之下,3歲兒情緒就穩定多了。此時,大人便可以發現孩子的感情非常豐富且敏銳。由此可知幼兒的情緒比其他語言、智慧發育得更早,他們對事物往往不加以理解而直接以感情直覺去判斷。所以與其對幼兒說教講道理,不如訴諸情感效果來得好。看見父母吵架,他們會在一旁哭泣;見母親與奶奶之間不和,也會安慰媽媽說“今天奶奶不在真好。”

還有,他們對成人之間親密的感情也會敏感地接受與反應。有一位母親說這樣說:“我在看一部三角關係的電影時,不知不覺爲劇中人物的命運而歎息流淚,想不到坐在一旁的3歲女兒也跟著掉眼淚,可真把我嚇了一跳呢!”3歲兒並不懂劇情,只是被母親的情緒感染,3歲兒就是這般的敏感。

如果雙親有困難,3歲幼兒會非常懂事,如需要幫忙他還會適時伸出援手。雙親高興,他們也很高興,甚至會說:“媽媽今天很開心!”

在這種情境下,雙親如果要管教幼兒或禁止他們做某種行爲時,只要以不愉快的感情去刺激他即可。不過說是容易,如果真正要做卻是相當難的。因爲每一位父母在命令幼兒時,自然而然都會變得嚴厲起來;而想禁止幼兒做某件事時,又會表現得猶豫不決、態度曖昧不明。

各種情緒當中“恐懼”對3歲兒最爲強烈。不曾見過的動物、黑夜或看不到雙親在身邊等。都會使他們感到恐懼。“忿怒”的情緒在2歲時達到頂點,到3歲則趨於緩和,所以3歲兒較少發脾氣。“嫉妒”的情緒多半由於弟妹分享父母的愛。3歲兒也較少啼器,因爲他已學會用哭以外的方式提出他的要求,所以哭鬧使父母心煩的情形也較少,他們已能體會雙親的心情了。

如果3歲兒若動輒發脾氣的話,雙親就得好好檢討。3歲兒在“愛”、“幽默”、“美”方面的情感變得十分豐富,由於情感會隨著成長而豐富,使經驗的累積變得穩定、多情,所以父母必須慎重處理。

2、愛的學習

當幼兒有了弟弟或妹妹時,他就要開始學習與弟妹分享雙親的愛,這對幼兒來說,是相當不容易做到的。對3歲小孩而言,學習分享這件事確實很困難。不過,能儘早讓他體會人生的無奈,對孩子的成長也是有所助益的;否則等到他長大以後,這份獨佔的愛才突然被分割,以致心理上受到打擊。因此,始終讓幼兒認爲一切的愛集於自己一身,那對他而言才是真正的難過。若是這樣,幼兒將來上幼稚園會認爲園裏的老師、朋友都只屬於自己所有,反而會受到取笑或責難。所以即使有些困難,也該讓3歲的幼兒知道“愛是必須與他人分享的”。

愛雖被分割,但是在3歲幼兒的心靈中,另一種愛卻悄悄萌芽了,而這種新的愛將能改變他的情緒;因爲愛雖是一體卻有兩面,那就是“愛”與“被愛”。

過了3歲,幼兒開始尋找愛的物件。有些人對這種說法也許不以爲然,他們認爲孩子所需要的只是大人的疼愛;事實上,小孩出需要擁有愛的物件。

當然,他無法一開始就去愛家中所加入的嬰兒,起初會滿懷嫉妒,但是天天與嬰兒接觸,日子一久,愛就會慢慢滋長。同時,在這之前,先讓他經歷愛其他物件也很好。

這時孩子的生活中已經出現了一些小寵物,像布制玩偶、洋娃娃、甚至嬰兒時期的玩具等,不過他最中意的還是有生命的動物。

然而,像小鳥、金魚等反應不明顯的動物,並不適於幼兒飼養,而貓似乎也較適合老人趣味;所以具有活動及積極性等特色的狗,才是最理想、最討人喜歡的。

孩子喜歡狗,而狗也喜歡孩子,他們之間的關係很容易成爲一體。由這種經驗可知,幼兒渴望照顧與疼愛比自己弱小的動物,開始嘗試與被愛不同付出愛的喜悅。

尤其是備愛大人寵愛以及兄姊呵護的老麽,更需要愛的物件;此時並不需要特別珍貴的名犬,反而是弱小的狗最適當。

有些神經質的母親深怕飼養的小狗一旦發生意外,會使幼兒痛苦而不敢飼養動物;但是果真有這麽一天,相位那只小動物留給幼兒愛的經驗已足夠彌補悲傷。更何況這種失去所愛的痛苦,幼兒遲早都要面對的。

愛與被愛二者平衡,幼兒才能理解“愛”的真義。

3、教養方法

在育兒的生涯中,父母也許會陶醉在1歲兒的天真無邪裏,以爲這種樣子可以一直持續下去;一旦目睹2歲兒的反抗情緒才有所醒悟。正當他們耽心這種反抗不知要持續多久時,步入3歲的幼兒卻又表現出另一種溫柔的面貌,令他們著實大吃一驚!

3歲兒有著可以治癒父母“育兒恐懼症”的沈著;他很安定,卻自我意識漸漸增強,凡事請求的情形也不見了,已不需要信賴父母來消除心中的不安。

在語言能力方面較以前進步,大人說話的內容比較容易懂,能自我表現,與人相處的情形良好,對於父母的命令都能聽從。

當他給予大人幫忙時,最喜歡看見大人高興並給予肯定,因此3歲兒特別喜歡幫助人。

無論在家裏、在朋友中,他開始培養忍讓、等待等耐性。

人們一向認爲3歲是開始教養的年齡,這表示3歲兒已經到達開始需要管教的年齡;不過,也不能操之過急,必須確實、按部就班地引導他自動自發去做。父母若急於教育、要求太多,會使3歲兒變得被動且扼殺了他的獨立性。

目前幼稚教育的科學理論正逐漸被確立,教導幼兒只要依循科學的育兒方法必能收效:

(1)因材施教

3歲的安安小時候不管做什麽事總是慢條斯理,經常被其他小朋友催著“快點、快點”,連父母對她的緩慢有時都會覺得不耐煩。但是有一天,幾個小孩同時幫媽媽做一件事情時,就她做得最徹底、最仔細,這使媽媽恍然大悟,原來她花那麽多時間不是沒有道理的,如果要她快,勢必做得不仔細。

而她這種個性並非媽媽教的,而是與生俱來的。

父母在管教子女時,必須配合他們的個性,也就是因材施教才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2)選擇合適的課題

把5歲小孩的課題硬塞給3歲的幼兒,然後對別人誇耀:“我的孩子已有5歲的水準了!”這樣一來勢必苦了孩子。況且,這種情形不可能長久維持下去,終有一天他會失去興趣,所以這並不是科學的指導方法。

視幼兒的發育情形,最初給他稍低水準的課題,等他達成後給予誇獎;然後再提高標準,但給予不能過於勉強,否則幼兒會喪失興趣。

當然幼兒在完成課題時,千萬別忘了誇獎他,這是促進他學習的原動力。

(3)明確定出範本及目標

教導孩子時可先讓幼兒看範本,再告訴他:“在外面遇到認識的人要打招呼說:‘您好’”並示範給他看、讓他模仿,有不當之處立刻加以糾正。

不過,只教他形式,而不告訴他爲什麽要這樣做,即使他照做了,也缺乏打招呼的誠意。因此大人還得讓他瞭解打招呼的意義是“表示你遇見對方心裏高興,如果你不跟對方打招呼,他會以爲你討厭他。”幼兒懂得這些道理以後,跟別人打招呼時就會面帶微笑。面對3歲兒的微笑,任何人都會打從心底感到愉快,這樣就達到打招呼的目的了。

(4)機會教育

一次家中來了訪客,3歲的冰冰很興奮,但又無法加入大人的談話,於是他煩燥地在客廳裏鑽來鑽去,最後把一壺熱茶打翻,手也燙傷了。

從那次慘痛的經驗裏他學到了一件事,那就是——有客人的時候,小孩必須在自己的房間裏玩或看畫冊。許多事情都可讓幼兒得到機會教育,所以不管結果是好是壞,都應該讓幼兒想想“爲什麽會這樣”“應該怎樣做才對”。

(5)承認他的心理狀態並加以勉勵

凡是眼睛所看得到的,都容易成爲你教導幼兒的題材,但是孩子的心理狀態卻常被大人所忽視。善解人意、忍人所不能忍的美德,在3歲兒身上經常可見。但是大人往往忽視而不加以適時的嘉獎或鼓勵。一位每次到超級市場就吵著要吃霜淇淋的孩子,某次跟媽媽去購物時,媽媽事先和他約定不能買霜淇淋,於是他拼命地忍耐;媽媽知道他一直在忍耐,便適時地誇獎他說:“你忍耐得很好哦!”小孩聽了也很高興地回答:“媽媽怎麽會知道?”由此可見因爲他的忍耐受到肯定,使他得到一種滿足感。

(6)教養必須徹底 有些父母管教子女都只有三分鐘熱情,想到時就說:“睡覺前要說晚安”、“吃飯時間要把電視關掉”,但講過之後自己也忘了;等到突然再想起時,才急急地訓示或加以責備,這就是他對子女的教養不夠徹底,小孩往往也不知道自己何時會被斥責而感到不安。西德的科學家曾經用貓作實驗,不定時給貓不同的食物,結果那些貓都顯得非常恐懼不安。

所以教養小孩不能隨興而行,一定要配合小孩的成長狀況立下長遠的計劃,按部就班地給予適當的課題與教導。

mamisam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其實是因為 兩次上了art的課程後 都有點小失望
所以 決定 自己來研究看看
不過 我沒有藝術的天份~(從小就知道啦)
所以沒有太多的點子 可以教學


不過想想,在A-PLUS,彤玩的點點貼紙 之前在家裏 也玩過了
所以在上課的時候,他還滿能輕鬆學習
另外,在Gymboree上得art課程時候,上的是黏土~
但是在家裡剛好也買了一組 黏土,所以彤對於黏土 也不是很陌生
既然這樣,媽咪暫時決定,自己作彤的美術啟發老師~


以下是我爬的一篇文章,跟大家分享囉:
幼兒藝術的發展過程
1.塗鴨期:
是指兒童零歲到二歲之間,此一時期又稱「畫錯期」,小孩在這階段一有機
會拿到筆,就會在地上亂塗,這時期純粹是以線條來表示,是一種無意識的
表現,但在幼兒藝術發展萌芽階段往往無知的父母責備「亂畫」的情況下,
讓幼兒感受到是一種錯誤的行為而停止,小畢卡索從此短命夭折。


2.象徵期:二歲到三歲左右的幼兒,此時期比塗鴨更為專心在視覺上,兒童會一邊畫,一邊說著自己在畫什麼。例如一個封閉曲線,幼兒命名為太陽、小狗、氣球…等身邊曾經發生過的趣事或物,此時期是最快樂的繪畫時期。


3.圖示前期:三歲到四歲左右的幼兒,已能較具體的畫出形狀,例如頭是圓的,兩隻平行的腳用直線來表示,手也是用兩條直線表現出來,已經有眼睛、嘴巴、鼻子了。自己、爸爸、媽媽是此時期的代表作品,沒有眉毛、耳朵是正常的現象。


4.圖示後期:四歲到八歲左右的幼兒,這時期已慢慢可以表現期差異性,但根據兒童的特徵,一般可以歸類下面幾個特點:
A.已誇張或強調的方式來表現—早上剛被爸爸打過,所以手畫大了!
B.裝飾性的表現力增強—衣服繪畫出不同的圖案及配色。
C.想像的空間遙遠無界—外太空、外星人等未來世界是最愛。
D.透明性的表達方式—房子的外形完成之後,還可出畫出房子裡的傢俱及人物,冰箱可以看到裡頭的食物。
E.模仿力增強—往往容易受同學、朋友或大人的影響,而產生不良的模仿,尤其卡通人物更是此時期的模仿偶像
F.顏色的需求性增多—已經有自己喜好的色彩及配色


5.寫時期:八歲到十二歲左右的幼兒,通常已經能把身邊的事物表現出來,比較有自我意識形態的表現,此時期約略可分二種:
A.觸覺型幼兒:比較能表現外在造形能力,構圖及明暗均可充分的在作品當中表露無遺,就一般家長眼中的「很會畫」的小朋友,因為畫什麼像什麼,不用塗顏色,就已經很美囉!。
B.視覺型幼兒—比較能表現內在的色彩語言,但對外形及輪廓的掌握比較遲鈍,不過配色的能力卻是驚人,這種的表現方式往往一般家長中卻被歸類為「抽象畫」的另類。

mamisam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歲三個月的彤彤
走的很好~聽到音樂喜歡跳舞~
對任何事情都很好奇~什麼東西都要摸一把
很愛模仿~
不喜歡穿襪子~

mamisam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來這個月 我已經忙得不像話了
假日雖然都是彤彤的時間
但是 週一到週五 簡直是連休息睡覺的時間都是偷來的

mamisam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彤從出身到現在
第一次一起跟我去看外公

如果外公還在~一定會超疼你

因為你比媽咪小時候可愛多了

mamisam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急性細支氣管炎
(Acute Bronchiolitis)


一、前言:

冬天是嬰幼兒最容易罹患急性細支氣管炎的季節。據估計小於一歲的嬰幼兒約 10% 曾罹患此急性下呼吸道感染,而使其中約五分之一的病嬰需住院治療。其平均住院天數約四至五天。有關於其治療方式,至今仍有部份之爭議。比如說,何種是最可靠的評估急性細支氣管炎嚴重程度的方式?抗病毒藥物 Ribavirin 的效果如何?氣管舒張劑的療效如何?對於進食情況不佳之病嬰,是否該給予點滴注射或胃管餵食?何時需要加護治療?如何減少交叉感染?

mamisam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的凌晨 彤又發燒了...
真的不知道該怎辦
以為他的病情都被控制下來
怎會又突然燒起來了呢?
明天 我又要上班了 因為星期一 已經請假一天 實在不好再跟公司請假
這樣的狀況 也無法 交給保母
怎辦 怎辦....

mamisam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帶去給詹醫生看過之後
發現....是線狀病毒感染
但是因為沒有對症下藥 所以病毒感染 變成細菌感染
所以感染到細支氣管....
也比較不會太快痊癒 聽到之後 真的很憂心
醫生擔心他 痰會排不出來
所以 ....就需要做呼吸治療

mamisam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寒流來了 好冷
彤還是持續的發燒
昨天半夜 他留了好多的黃眼屎....粘著整個眼睛 都張不開
從來沒有看過彤彤這樣...
其實 我開始慌了
到處打電話 詢問 這是怎樣的病症
今天早上起來 彤只喝了100CC的奶 卻因為咳嗽 又吐光了
一整天 連水都不想喝 又一直發燒 每次發燒都在39度
只好連水都是用灌藥的方式 灌他
還一直補充 電解水
今天 貝爾的詹醫生 有門診
決定 再冷 雨再大 都要再帶他去看一次
看他這樣 好難過...也很擔心
一定不是什麼環狀病毒 醫生又判斷錯誤了

mamisam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輪狀病毒胃腸炎
  輪狀病毒胃腸炎是病毒性胃腸炎中最常見的一種。普通輪狀病毒主要侵犯嬰幼兒,而成人腹瀉輪狀病毒則可引起青壯年胃腸炎的暴發流行。
  [病原學]
  輪狀病毒屬呼腸孤病毒科,為球型,有寬殼蓋、短幅和薄邊的雙股RNA病毒。平均直徑70nm左右,病毒體中心為直徑36~45nm的致密核心,含病毒核酸。外有雙層多 衣殼,呈輪緣狀,圍繞內層。內層衣殼子粒在邊緣部呈放射狀排列,形似車輪幅條,故稱為輪狀病毒。中央部子粒排列不規則,呈蜂窩狀。電鏡下輪狀病毒有兩種形態,即雙殼顆粒與單殼顆粒。前者為一種成熟的或完整的病毒顆粒,具有外層多 衣殼,又稱L毒粒(light Virion),具有傳染性;后者因在自然條件下失去其外殼,形成粗糙單殼顆粒,又稱D毒粒(dense virion),無傳染性。人輪狀病毒的內衣殼可與小牛、小鼠、小豬、羔羊、兔及猴的輪狀病毒發生交叉回應,但外殼抗原有型的特異性。人輪狀病毒至少有4個血清型,各型之間無交叉免疫保護作用。
  輪狀病毒基因含有11個節段的雙股線型RNA。根據RNA電泳圖型,目前將人和動物狀病毒分為A~D4個群。A群為普通輪狀病毒(主要引起嬰幼兒腹瀉);B群為豬輪狀病毒和成人腹瀉輪狀病毒(adult diarrhea rotavirus),后者為我國學人從1984年流行于我國各地的成人流行性腹瀉患者分離出的一種新輪狀病毒,目前將此種病毒與世界其它地區發現的副輪狀病毒、類輪狀病毒統稱為抗原特異性輪狀病毒;C群為人和豬輪狀病毒;D群為雞和羽族輪狀病毒。成人腹瀉輪狀病毒與普通人輪狀病毒在病毒抗原性、核酸圖型及臨床表現等方面均有差異。
  輪狀病毒對理化原素的抵抗力較強,耐乙醚和弱酸,在-20℃可以長期保存,56℃ 1小時可被滅活。此病毒可在猴腎原代細胞中傳代和繁殖。
  [流行病學]
  (一)傳染源 患者與無症狀帶毒者是主要的傳染源。患者急性期糞便中有大量病毒顆粒,病后可持續排毒4~8天,極少數可長達18~42天。
  (二)傳播途徑 主要透過人傳人,經糞─口或口─口傳播,亦可能透過水源污染或呼吸道傳播。成人輪狀病毒胃腸炎(流行性腹瀉)常呈水型暴發流行,也可透過生活接觸傳播。
  (三)易感人群 普通輪狀病毒主要侵犯嬰幼兒,以9~12月齡發病率最高,6月齡以下少見,但近來人工喂養新生兒發病也較多,成人感染后多無症狀或呈輕症表現。成人腹瀉輪狀病毒則人群普遍易感,但主要在青壯年中造成流行。
  (四)流行特徵 人輪狀病毒廣泛存在于世界各地,發病率甚高,幾乎每個人都感染過輪狀病毒。發病有明顯的季節性,發病尖峰在秋冬寒冷季節(12月~2月),但熱帶地區季節性不明顯。輪狀病毒成人腹瀉可在一年四季發生,但流行和暴發在我國多發生于4~7月。
  [發病機理與病理變化]
  輪狀病毒主要侵犯小腸絨毛上皮細胞,使上皮細胞脫落,代之以缺乏消化 的鱗形或方形上皮細胞。因此正常腸粘膜上存在的絨毛 如麥芽糖 、蔗糖 、乳糖 均減少,導致吸收功能障礙。由於乳糖及其它雙糖不能被消化吸收而滯留在腸內,造成腸粘膜與腸腔滲透壓的改變,使液體進入腸腔而造成滲透性腹瀉。
  病變部位主要位于十二指腸及空腸,上皮細胞可變為方形或不整形,但多數腸粘膜細胞尚正常。腸絨毛上皮細胞內空泡變性,內質網中有多量輪狀病毒顆粒。
  [臨床表現]
  (一)普通輪狀病毒胃腸炎 潛伏期1~3天。病情差別較大,6~24月齡小兒症狀重,而較大兒童或成年人多為輕型或亞臨床感染。起病急,多先吐后瀉,伴輕、中度發熱。腹瀉每日十到數十次不等,大便多為水樣,或呈黃綠色稀便,常伴輕或中度脫水及代謝性中毒。部分病例在出現消化道症狀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本病為自限性疾病,病程約1周左右。但少數患兒短期內仍有雙糖尤其是乳糖吸收不良,腹瀉可持續數周,個別可長達數月。
  (二)成人腹瀉輪狀病毒胃腸炎 潛伏期2~3天,起病急,多無發熱或僅有低熱,以腹瀉、腹痛、腹脹為主要症狀。腹瀉每日3~10次不等,為黃水樣或米湯樣便,無膿血。部分病例伴噁心、嘔吐等症狀。病程3~6天,偶可長達10天以上。
  少數患者可並發腸套疊、直腸出血,溶血尿毒綜合征、腦炎及Reye綜合征等。

mamisam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 沒有黃眼屎 也沒有發燒
彤看見我們在吃東西
也會過來 "ㄚ牡 ㄚ牡"的 要一起吃
我心情開心了點
趕快燉了排骨湯 又加上山藥 讓彤吃得營養點
今天的活動力 也很ok 比較願意 自己喝水...

只是連續幾天的擔心以及精神緊繃 今天幾乎是沒有體力的跟彤一起玩

不過詹醫生的藥 至少有壓住病情惡化 就是一件好事情

mamisam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毛巾裹腿 小兒退燒真管用
[中國時報]
《小妙方》與感冒和平共處 毛巾裹腿 小兒退燒真管用


----------------------------------

mamisam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別犯了父母的十大迷思
1、過度照顧︰
現在許多小孩一生下來,就被照顧的無微不至,其結果可能剝奪了孩子學習、成長的機會。從小被餵食到了兩三歲甚至更大,孩子的小手缺乏拿湯匙、筷子的練習,會導致手部肌肉的發展問題,上了小學可能連寫字都會很困難。一直餵食孩子柔軟的食物怕他噎到,會讓孩子沒辦法發展咀嚼能力,甚至沒辦法正確發音。怕孩子冷、怕孩子熱、怕孩子受傷、怕孩子在外面被欺負,處處保護的結果,反而是在傷害孩子。

mamisam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